我从事司法鉴定工作。去年底,受浙江省台州市检察院邀请,我参加了一场司法救助公开听证会。会前,我了解了他们的故事。
这对贵州山区的老夫妻常年农耕,老杨患上慢性病后无力继续耕作,一家人是生活就靠儿子小杨的务工收入,硬是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然而,好景不长。2020年6月,小杨因感情纠纷,在浙江被人用刀刺死。为了儿子的后事,两位老人先后四次往返贵州、浙江,交通、住宿和伙食费,花光了家里仅有的积蓄。
因为没钱买票,两位老人甚至没能如期出现在法庭上,亲眼看到凶手被绳之以法。儿子的遗体存放在殡仪馆,每天费用200多元,仅此项就需支付数万元。老两口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刺死儿子的凶手,也是来自贵州山区的,家庭贫困,无力承担赔偿责任。因案返贫的老杨夫妇近乎绝望。
听证会当天,我见到了救助对象。木讷、朴素,又有点局促,这是一对淳朴的农村夫妇,也许没有这糟心事儿,他们都不会出这么远的门。
听证会上,台州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吴曙光询问这对夫妻:“你们对救助金额有什么要求?”
“没有要求,国家给多少都行。”老杨的普通话带着浓浓的贵州味,可能因为紧张,有些发颤。
“通过检察官协调,民政局减免了被害人的遗体保管费,孩子已经火化了,你们安心带他回家。以后的事情,国家也会帮助你们解决的。一定要保重身体,不要过度悲伤。”除了不断地安慰他们,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觉得胸口闷,难以纾解。
三名听证员一致表示:同意老杨夫妇提出的司法救助申请。
听证会后,老杨背起书包要走,吴曙光上前一步,掏出口袋里的钱,递上了心意,并再三劝慰他,“逝者已矣,一定要保重身体,照顾好自己。”在场的女检察官左袁蜻也送上了善款,老杨一时哽咽,眼里闪着泪花。此时,久违的泪水也已经充盈了我的眼眶。
对检察官的印象一直是法庭上冷静、刚毅的样子,经过这次公开听证,我对检察院和检察官都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也是我人生的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