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山区院:刑事和解若干问题探析
2017-02-24 13:45:00  来源: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作为特别程序被写入新刑事诉讼法,使刑事和解制度在法律层面上有了正式的“归宿”。然而,刑事和解制度在适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赔偿问题缺乏明文规定导致被害人“漫天要价”

刑事和解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经济赔偿问题,目前,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刑事和解赔偿金额、范围等一系列问题并未划定统一的标准,致使实践中经常出现刑事和解的双方当事人“讨价还价”的现象。而犯罪嫌疑人为使自己获得较轻的刑事处罚或免予刑事处罚,往往也会被迫满足被害人过高的赔偿要求。

视经济赔偿为从宽筹码导致犯罪嫌疑人“以钱买刑”

刑事和解案件中,积极赔偿只是犯罪嫌疑人真诚悔罪的必要结果,并不必然能够得到从宽处理。然而,实践中有些人却认为刑事和解制度就是“钱”与“刑”的交换,金钱赔偿的多少决定着司法机关从宽处理的幅度。于是,部分犯罪嫌疑人在参与刑事和解程序过程中,往往不是发自内心地向被害人赔礼道歉,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从而缓解双方的矛盾,而是将经济赔偿当作换取司法机关从宽处理的筹码,与被害人甚至司法机关讨价还价,意图等价交易,用赔偿金理直气壮地“买回”从宽处理,“买”不到就干脆不予赔偿。

和解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导致强迫、引诱和解现象发生

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刑事和解的,司法机关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和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从宽处理,这也是刑事和解程序相比传统刑事案件处理方式在矫正犯罪、抚慰被害人心灵、化解社会矛盾和修复社会关系方面更具优越性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违背立法者本意的不良现象,部分犯罪嫌疑人为达到从宽处理目的,通过实施暴力、胁迫、欺骗或者其他不正当方法强迫或者引诱被害人和解,甚至在被害人拒绝接受和解协议后公然实施报复行为,迫使其“和解”,这不仅违反了双方自愿这一基本前提,更与刑事和解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驰。

贫富差距的存在导致刑事和解无法实现人人平等

实践中,往往要求犯罪嫌疑人或者其家人对被害人一方的赔偿资金一次性到位,完全满足被害人的赔偿要求。这就使得一部分诚意悔悟、甘愿积极赔偿,但因家庭贫困暂时不能履行和解协议的犯罪嫌疑人不能和被害人实现现实意义上的刑事和解,出现相同或者相似案件处理方式不平等的现象。

如果监督不力导致极少数办案人员滥用自由裁量权,放松对案件事实的调查,或者在双方和解过程中徇私枉法,将大大地削弱司法公信力,诱发司法腐败。

  编辑:贺俊丽